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of Brain Functional Genomics, Ministry of Education

您的位置: 首页  开放交流  学术讲座

Mechanisms shaping synaptic circuits in the brain: Non-coding RNAs and beyond

发布日期: 2016-08-30  浏览次数: 821  作者:

"Mechanisms shaping synaptic circuits in the brain: Non-coding RNAs and beyond "胡中华 博士(Johns Hopkins University)-2016.5.19

时间:  2016年5月19日  10:00
  地点:中北校区 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一楼会议室
  报告题目:Mechanisms shaping synaptic circuits in the brain: Non-coding RNAs and beyond
  报告人:胡中华 博士(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主持人:殷东敏 教授

 

报告人简介:胡中华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自2008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NIH)从事博士后工作。其主要研究包括 microRNA对于神经突触发育及可塑性的调控, 以及利用小鼠模型研究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对于神经突触发育的影响。胡中华博士现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任职研究助理,主要从事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神经突触回路的形成和调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胡中华博士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杂志发表多篇第一作者论文,同时还参与发表了多篇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Molecular Cell等杂志的论文。

 

报告简介:人类大脑的发育和功能取决于数十亿不同类型的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该信息传递以神经突触为媒介。这些突触连接形成的神经网络构成了人类思考,活动以及各种行为的结构基础。树突棘(dendritic spine)是组成神经突触的重要结构。因此探寻调节树突棘发育和形态重构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至关重要。
      树突棘的形态变化和突触可塑性及其介导的学习和记忆过程有很大的相关性。我们利用二代深度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deep sequencing, NGS)和活细胞成像技术,发现microRNA(一种参与调节基因表达的微小,非编码RNA)参与调控突触可塑性过程中的树突棘的结构重塑。
      与此同时,为了阐明精神分裂症中树突棘发育异常的遗传学和分子机理,我们利用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DTNBP1的小鼠模型来研究DTNBP1对于树突棘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的重要影响。
      以上研究揭示了树突棘及其构成的神经突触的发育和结构重塑的调控机理。这对于进一步了解突触可塑性的产生,以及精神分裂症的生理病理学基础均有重要意义。

 

(若分享按钮出现问题,请先登录校园网关)